前几天,江口优新一户人家黄泥塘投喂草料长大的草鱼“干塘”了,都是周边的熟人买去了,13块钱一斤,高价嘞!
这些熟悉人花高价买来真正的草鱼,是用来打捶鱼丝的哦。
汉字很奇妙,单一个“打”字,就很令人玩味的。
在我们赣南客家人居住的地方,每年过年前都会涉及到“打”的内容。
如打黄元米粿、打鱼脯、打米泡糖等等,还有一件就是打捶鱼丝。而且同样是,不打捶鱼丝不过年。
捶鱼丝,是最接地气的叫法。与捶鱼同名的还有鱼丝、捶鱼丝等等。捶鱼、鱼丝、捶鱼丝,顾名思义,就是用鱼肉糜加淀粉揉合蒸制切成丝状的一种小吃。既然年年都要制作这种小吃,那肯定在当地是很有人气的,家家户户年年冬天都要打捶鱼嘛,不好的话,就不会延续、经久不息。
“舞到一只草鱼来打捶鱼”,嘿嘿,听到这样的话语,很亲切的。
“今日去赴圩买鱼子打捶鱼呕”!在村头,到了现在这个季节,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搭讪声和吆喝声,耳熟能详,倍感亲切。
捶鱼丝名称的来历,有许多传说,其中说赣南客家方言的“捶”与“财”发音相同,“捶鱼”又跟“财余”是谐音,寄托着客家人财富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,打捶鱼便这样沿袭至今。后来,客家人的流动性大了,为了让来人来客听的懂,就在“捶鱼”后面加了一个“丝”字,以至现在干脆就叫“鱼丝”了。
为什么年年要到冬季才来打捶鱼呢?的确,捶鱼丝,平时不打。因为过去农家养鱼都是春风边投放鱼苗,农历12月(腊月)才干塘捕鱼,所以都要到腊月才能打捶鱼;还有就是打捶鱼的淀粉也要到立冬以后才能挖红薯(或木薯、魔芋等)滤成粉的;再就是平时打捶鱼,鱼肉容易“醒”擀不成“盆”状不好蒸。所以,其它季节是不会打捶鱼的。
打捶鱼的过程,也是检验客家妇女能干与否的过程。
首先剖鱼要抽掉骨头,哪怕残留一丝丝骨头也不行,会影响食用是的细嫩爽滑。
鱼肉要剁得很细很细成肉糜,拌上淀粉、食盐和水糅合成捶鱼馅子,将馅子分搓成一个个小团子,再将小团子用量米用的圆升筒(也可用擀面杖或其它条管状物品),像擀饺子皮一样,碾成一蓬蓬大而圆的、薄薄的捶鱼薄饼,然后将这种薄饼摊在早已准备好的棕榈树枝挎上(也有用蔑编蒸篦的),放入锅中旺火蒸熟(蒸的时候,火候要掌握好,蒸久了“没筋头”还“结斩”易碎;火候未到则没有韧性),之后,卷成扁圆型,凉凉后用利刀切成细细的丝,晒干装入铵坛贮存,慢慢食用一年至新老交茬。
年年过年都要做的这种菜,炒炸煮烩都十分好吃。你家“打”了吗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