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 META烟中雯城 的第 484 篇原创文章
今天是五一小长假的第四天,距4月1日的封闭式管理已过去33天了,确诊和无症状感染者人数继续逐步下降。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再接再厉,共同努力,让生活更快回归正轨。
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创新是如何赋予经典以新的生命力,让经典始终焕发新生。
对绝大多数上海人而言,在4月1日开始的封控模式下,大家接触厨房的机会变得更多,掌勺也变得更为频繁,不少原本从未下过厨的年轻人也加入了掌勺大军,完成了自己的处女秀。
笔者与爱人虽然早已学会了做菜,并且在周围朋友们的眼里早已是烹饪的熟练工了,虽然无法和餐厅中的大厨相比,但至少要做出一桌像样的家常菜是没有问题的。
在疫情期间,我们不得不在日常烹饪的基础上,用有限食材和调味品进行重新组合,打造出全新的美味,或者采用“殊途同归”的方式,用全新的调味组合实现同等的美味。
我这里举两个这样的例子。在这些例子中,核心其实就是对经典调味品的创新使用,这是此次疫情所倒逼的,但给了我无穷的灵感。
第一个例子是扩展了黄牌辣酱油的用途。
泰康黄牌辣酱油是上海最经典的调味料之一,几乎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,并且历史悠久,是老上海传承至今的特色调味料之一。
黄牌辣酱油最为经典的用法就是搭配上海特色的炸猪排,这是很多餐厅的招牌,也是很多上海老克勒们念念不忘的经典组合,很多年轻人即使在减肥的重压之下,也会偶尔好这口。
而在疫情期间,我们为现实所迫,在一些调味品已经用完,又难以补充的情况下,尝试新的用法,比如我们用辣酱油拌面,将辣酱油作为饺子蘸料,甚至辣酱油用于糖醋菜肴,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美味。
经过多次创新性的使用,我们觉得辣酱油可以在不同场景下替代醋、酱油等调味料,形成其独特的全新味型。相信在未来,还有更多应用场景可以被挖掘出来。
第二个例子则是扩展了川崎的用途。
讲到川崎一定离不开火锅。作为一款经典的火锅蘸料,川崎是每个上海人心目中的经典。
在火锅尚未进入千家万户的时代,上海人便开始了尝鲜,将电火锅作为炊具,将各种丸子、长长的燕饺、肥牛羊卷、新鲜蔬菜等作为基础食材,再将经典的川崎蘸料作为火锅的灵魂,完成了火锅的入门和初探。
而在现在,火锅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,海底捞、高老九等品牌早已攻城略地,形成了繁荣的火锅生态,川崎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。
说来也巧,在疫情之前,我为了凑单,在一笔订单中加购了两盒川崎,一盒是鲜辣口味,另一盒是麻辣口味的。
在疫情封控期间,同样是因为缺少调料,我们便将目光转向了它们,用鲜辣口味做了拥有鲜辣味型的“海派麻婆豆腐”,而麻辣口味则配合之前留下的一些辣酱,做了一次麻辣香锅,味道完全不输店里的。
经过了这两次的创新试验,未来川崎同样会成为我家的常备品。
作为一种调味料,即使味道再经典,如果其使用场景仅仅受限于一两种食材或料理的话,那么其发展一定会受到限制,未来的处境也将岌岌可危,而如果能够通过创新应用,探索出更多场景的话,则会继续传承下去,成为不朽的经典。
川崎和黄牌辣酱油几乎是上海经典调味料的代表。
这些调味料之所以能够很好地传承下来,一方面是其本身的味道足够经典,是每个上海人的味觉记忆;另一方面就是有足够的延展性,只需简单创新,便能不断解锁新的用途,使其使用场景大大扩展。
由此,我想到了我们身边的很多电器,这些电器也是在不断的创新之中,成为了不可替代的经典。
随着时代的进步,有些电器逐渐被淘汰,或者被更现代的全新电器所取代,而有些则会成为经典电器,无论身处在什么时代,都会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电器。
电冰箱就是其中之一,作为20世纪初诞生的经典电器,其历史早已跨越了一个世纪,之所以能够成为必备品,同样是依靠不断的创新。
电冰箱的使命和初心并不会改变,也就是让食物的保存时间更久,而如何既能够延长保存时长,又能够尽可能保证新鲜度,减少营养损失,这里面是有大学问的。
初代冰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用于冷冻和冷藏的密闭空间。
在初代冰箱的基础上,创新始终在发挥作用,如原本的“冷冻在上,冷藏在下”的模式被彻底修正为“冷冻在下,冷藏在上”,并增加了一个过渡层,同时为了增加了冰箱的体积,发明了更大的双开门冰箱。
而对于现代冰箱而言,其创新的步伐并不仅限于此。
一方面,现代冰箱的食物保鲜机制正在不断成熟,比如通过超声波加湿技术,可以有效延长蔬果的保鲜期,同样,现在也出现了介于冷冻和冷藏之间的微冻保鲜技术,使食材的营养流失降到最低;
另一方面,其创新的步伐也逐渐向外扩展,更为注重外观与空间利用率的极致平衡,也会结合更多的现代技术,如物联网技术,让冰箱有了聪明的大脑,能够与人实现对话。
在不断的创新之下,经典的冰箱变得越来越富有科技感、现代感,并逐渐变得更为智能,永不停滞的创新步伐使冰箱成为了不朽的经典。
创新不仅仅能够将更多生命力赋予这些经典产品之中,也能给一些经典理念和思想带来新的解读。
在这些理念和思想中,有些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之下被逐步淘汰,因为其适用范围仅适合特定时代,其本身也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,无法跟上时代的变迁,因此被淘汰也在情理之中。
但是,更多的理念和思想则成为了经典,永远传承了下去,很多经典也成为了一个民族,甚至是世界人民的底层思维,深深印刻在了人类基因之中。
经典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,绝对不会因为某某先贤的原因而流传下来,而是在于其深刻的内涵,同时能够让人“常读常新”,通过创新思维将其结合在现代场景中,给人们带来新的启示。
如《孙子兵法》这样的经典兵书典籍,其内涵深刻而丰富,早已参透了战争艺术,形成了对战争本身的真理性见解。
《孙子兵法》不仅仅是古代战争理论的经典,更能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独特作用。比如,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这一理念,在任何时候都是战争的上上之策,是很多指挥官都在追求的境界。
同时,《孙子兵法》也已走出国门,走向了大洋彼岸,甚至那些与中华文化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国家,也将其视为必读教程之一。
如《论语》和《菜根谭》这两本经典著作,其中蕴含了无数为人处事的道理,其中绝大多数道理又能适用于任何时代。
当我们能够很好领悟这些道理,并将其借鉴为自己为人处事方面的指南时,一定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巨大变化。笔者之前写过不少《菜根谭》的赏析文章,在写作过程中,自己也领悟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。
而如《资治通鉴》这样蕴含治国之道的经典书籍,不仅可以用于治国安邦,更能将其用在现代企业的治理中,让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文化底蕴充分结合起来,最终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管理方式。
再举个中医的例子。
在此次新冠疫情中,莲花清瘟胶囊成为了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药物之一,其本身就是在经典之上进行创新的产物。
莲花清瘟胶囊的中药配伍来源于三张经典古方,即汉代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、明代吴又可治瘟大黄汤、清代的银翘散,这三张古方早已成为了中医界的经典,在历史上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。
而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冠状病毒时,通过对这三张古方的创新型研究和组合,形成了全新的有效方剂,让其在现代医疗场景下,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,迎来新的生机,继续作为经典传承下去。
如果说经典是一列正在缓慢前进的列车,那么创新就是源源不断的动力,让列车能够始终保持前进,驶向新的远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