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年公益后支教山村
1975年出生的吴世虎戴着眼镜,俊朗的身材,清秀的面容,文质彬彬之下是扑面而来的文艺气息。喜欢骑行、登山等户外运动,热爱看书,爱好摄影,在大余做了10年公益活动之后,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:去贵州支教,而且说干就干。今年3月,他在网上通过深圳的一个公益组织牵线,被安排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州从江县谷坪乡高吊苗寨小学,义务支教一个学期。
8月23日,在吴世虎去云南大理前一天,他向赣州晚报记者说起了支教的缘由。“2005年,看央视电视节目《感动中国》时,看到了徐本禹在贵州支教的故事,当时深受感动,泪流满面。”只是那时,他还在大余县一家矿产公司担任老板助理,拿着近10万元年薪。2014年老板患病离世,他也辞了职。这时埋在心中的支教种子再次发了芽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、犹豫之后,他还是选择了远方。
“那里很艰苦,从天气到生活中的水、电,吃喝拉撒我都得去克服适应。”很多人不能理解吴世虎的决定,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支教过程的艰辛。他说,他所在的高吊苗寨小学离最近的公路有20多公里远,只有两层木质房屋,全校132个学生,在他来之前只有5名教师,没有网络,也没有手机信号。与普通的20公里山路不同,“天无三日晴,地无三分平”的贵州,其山路十分泥泞,每小时最多行走5公里。因为没有交通工具,吴世虎经常蜗居在学校。
村民很淳朴令人感动
“贫穷是从江给我的最深印象。”吴世虎说,因为贫穷,他所在学校的孩子一天只吃两顿饭。正因为贫穷,孩子对吃特别“敏感”。吴世虎说,刚到学校,没见过茶叶的孩子一听茶叶能吃后,立马抓了一把干茶叶放进嘴里,苦涩的茶味让孩子大呼“老师,你骗人。”也正是因为贫穷,班上有孩子辍学在家干农活,而学校操场上每天有七八个“放羊娃”,他们因在家无人照看,被来上学的哥哥姐姐背到学校。
而在贫穷的另一端是这里人们的淳朴善良。吴世虎说,有天晚上,孩子发现他爱吃红薯,第二天便带了一堆红薯来学校;见他在学校炒蕨菜,孩子便在上学路上边走边采,人手一把,给他带了100多把。周末,孩子放牛路过学校时,硬将自己从家中带出来的鸡蛋留给他。“村民见到我,总是热情地打招呼,即使我听不懂:他们会把烟斗卸下,插进我嘴里,给我点上,然后看着我被呛到肺时大笑;他们会提着铁皮桶,里面装满了自家的糯米酒,一旦遇见,那可是给你一瓢瓢地灌……那种淳朴在城里感受不到,令人感动。”
作为一名支教老师,吴世虎曾以为和其他老师的职责一样——传道授业解惑。只是在立春已久、北风呼啸之时,在给四年级学生上《桂林山水》一课时发生了转变。当那群吸着鼻涕、衣衫褴褛,大部分还光着脚的孩子兴奋地追问他:吴老师,我们走路去要多久?这名曾有6年专职导游经历、走遍了国内绝大多数省份的教师无法回答,也不敢回答。吴世虎说,他害怕一开口便会忍不住掉眼泪。也就是那次,他开始想带山里的孩子到外面的世界看看。
带孩子出山村看世界
理想丰满,现实骨感。一个去远方的决定,需要物质基础去支撑。只是吴世虎很少和人提及,在去贵州前,为凑足路费,他卖了一个此前珍爱的单反相机镜头还有一部山地自行车。但他认为自己是值得的,因为他带给了那里的孩子快乐,就在今年暑期,他接到了很多孩子打来的电话,要他继续回去上课。另外,他给已经发生倾斜的高吊苗寨小学募集了2万多元的再建资金,并将从未离开山村的孩子带出来,见识了山村以外的另一片天空。
今年7月13日,高吊苗寨小学13个不同年级的孩子被接到赣州游玩12天。他们都是第一次离开村子,被带到赣州市科技馆、赣州动物园、灶儿巷、古城墙和大余丫山等地参观游玩,和这边的孩子结对子,一起游泳、画画、学钢琴、看电影、包饺子,其乐融融。这次行程是吴世虎策划的,也得到了许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支持。
和很多爱心人士的支持一样,吴世虎说,他去贵州支教的顺畅与家人的支持分不开。他说,他60多岁的双亲思想开明,身体健康,是供电部门的退休职工。让他记忆犹新的是,他支教回家后,妈妈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:“你怎么回来了,你走了孩子怎么办?”而爱人起先不支持但最终还是理解了他,9岁的女儿更是小大人般“教育”他要“把人家教好来”。
带着质疑声他再出发
如今,吴世虎义务去偏远山村支教的举动,在大余县传开了。不过,在一片鲜花和掌声之后,也夹杂着质疑声。有人认为,他的支教虽没领工资,但生活费和车费均为爱心人士捐助,其行为是一种沽名钓誉。幸好也有人说,能够舍弃城市生活,用实际行动扎根偏远山区去教那里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种爱心。
面对扑面而来的质疑,吴世虎没有正面回应。他说,人活着心态最重要,而喜欢阅读的他还引用了杨澜《一问一世界》对于成功的观点:人的成功,并不是你挣了多少钱,当了多大的官,而是当一切光环与外衣褪尽之时,你身边依然有人倾听。于是,他选择坚持最初的梦想,随遇而安。
带着质疑声,8月24日中午,吴世虎再一次出发,这一次他去的是云南省大理市剑川县弥沙乡弥沙小学。和高吊苗寨小学一样,那是个偏远的山村学校。他要坐飞机到昆明,转车到大理,再坐马车到这座彝族学校。和从前一样,他说他要教那里的孩子以知识,尽可能地带给孩子快乐与自信。而在教课之余,因为认识一些做电商的朋友,他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,帮当地村民卖点土特产,让那里的村民致富。
(来源:客家新闻网)